黄河古道桑椹多。地处山东省西北边缘的夏津,有“中国椹果之乡”的美誉。这里,桑树种植八万亩,千年古树百余棵。每年五六月份,椹果成熟,挂满枝头,紫色油润,煞是迷人。秋末冬初,果子、枝叶散尽,又显出桑树的另一种精神。对此,画家吴山石别有体察心得,他将上述情景形诸画面,以自己的水墨方式,营构出浑厚高华、沉雄深秀的审美境象,在写意艺术上可谓独辟蹊径,别具一格。
吴山石是从夏津走出来的一位优秀画家。早年痴迷于绘画的他,自然对遍布于夏津的老桑树产生艺术情感,具有研究兴趣。随着他对老桑树结构、形态、生长规律和美学特征之理解的增加,这种情感与兴趣,随着时光流逝,愈发浓郁,经年累月,便凝成一种厚实的审美情结,使他时常观照此树。那种“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的大美场景,便成为他付诸笔墨的重点对象。事实上,吴山石是一直将老桑树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的创作题材来对待的,溯源传统,写生格物,水墨研发,力求以自我审美创意,集结多样性的技法、手段,为之写照,为之传神,从而造就自己的古拙劲健、浑穆清刚、朴实素雅、生气郁勃的写意图式文本。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北宋欧阳修《鉴画》)吴山石长期从事山水画,对于树木,越是古老他越觉得可爱,越觉得有生命本真之态,正能量聚在其中,更显老而弥新之气,蕴含着与道同机的哲思义理。于是他对那些上了年纪的树木寄予情感,抒发心性,托物言志。总体来看,其画面上活现着不同种类、姿态各异的古木、老树。
除桑树之外,吴山石还对枣树和胡杨力行审美挖掘和传神性表现,其画作意旨,是掘发和揭橥出这些老树们各个时令尤其是秋冬之际的独特之美和生命精神。
在吴山石的水墨精品《秋实》中,我们可见:他画枣树善于以整株入画的特点,突出老树主干,以厚实的笔墨,带有骨法用笔的力度,富有变化而带有一定的夸张性,来表现主干的疤痕、拧劲、拗势,盘旋翻折,坚实如铁铸一般,其他枝干旁逸斜出,交错无端,穿插纷繁,颗颗红果点化,整体上凸显出此树老而不衰、犹有壮气的昂扬的生命精神。
从众多画里看得出,吴山石笔下的老树,绝非停留于客观实物的简单再现,不止于形貌、结构的实际刻画,而是延续中国文人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美学传统,努力探索以水墨的新符号、新形式、新图式、新境界,去开发、对接和呈现老树特有的风情和可贵的精神内美。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他笔下的老树,不管是何种类,都不甚着色,不以硕果为重,不扬奇炫怪,不套用传统程式,给人以质朴无雕、真美无言之感,就在这素朴无华的写意文本中浅唱低吟着生命的博大、伟岸和不屈。然而,这朴素中有深味,无华中有奇秀。这就表明,其画作致敬生命,是对生命的礼赞,画家本人亦在形而上的层面效法这些古老树木之生命向上的精神。
吴山石的水墨画,也不限于单株式的表现枣树,他还以大片的老树林来为其山水图式增色,造势,或翠云相接观无涯,或一片红霞层林染,蔚为大观。其《幽林新声》、《林间牧歌》、《茂林清幽》等画就具有代表性地印证了这一从艺事实。在这些画里,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提到画古树,吴山石说:“就是用绘画,用树表现历史,和历史结合起来,所以近几年画的树比较多,也是经常看到,包括夏津的古桑树,乐陵的枣树,都是很多的古老的一些树,包括后来又到了新疆,看到新疆的胡杨。画树是画的一种精神,不是画的这个树的一个造型,一个品种----经过风霜风雨,经过年轮的轮回,春夏秋冬的变化。表现这个树,也就是表现人,表现一种生命。”
山川寂寥,萧瑟之美;落叶惆怅,美在思念;乡间老树,此生牵挂。吴山石对老树,情结深而久,惦念而画之,佳作而频出----
采编 | 墨虤 编辑 | 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