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麒雯斋文网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红墙经典 阅享汲智 第一稿|之一

    2025-03-20 15:16:18

    阅读:37070

    [摘要] 红墙经典 阅享汲智 第一稿202533书 香 西 苑——杨宪金编著出版图书展示、阅享会文选图书在版编目(C IP)数据红墙经典 阅享汲智 / 杨宪金编著 . -- 北京:西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5.1一ISBN 978-988-78201-0-10I. ①书 II. ①杨 III. ①书文集—中国—当代IV. ① J292.28红墙经典 阅享汲智 编 著 杨宪金责

    西 ——杨宪金编著出版图书展示阅享会文选

    图书在版编目(C IP)数据

    红墙经典 阅享汲智 / 杨宪金编著 . -- 北京:西苑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25.1一ISBN 978-988-78201-0-10

    I. ①书 II. ①杨 III. ①书文集—中国—当代

    IV. ① J292.28

    红墙经典 阅享汲智 

    编   著  杨宪金

    责任编辑:韩家水

    审    校 :宋元明

    出版发行:中国西苑文化艺术出版社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外北大街47号院一号楼三单元361

    电    话  010-62258566

    邮    编  100082

    网    址  www.cnshmo.com

    印    刷  河北廊坊美多印刷有限公司

    制    版  北京中海联水墨画艺术院有限公司

    开    本  16 开(205 毫米 ×315 毫米 )

    印    张  20.5

    字    数  26 千字

    版    次  2025年 1月第 1 版

    印    次  2025年 1 月第 1 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988-78201-0-10

    印    数  1000 套

    定    价  100 元

    前   言

    红墙之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辉煌。中南海,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无数伟人的智慧与决策,也孕育了深厚的文化艺术与民俗传统。杨宪金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识,编著了这部汇集伟人思想、文化艺术、民俗传统及管理教育精华的著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与智慧的大门。

    《红墙经典,阅享汲智》一书,不仅是对中南海与伟人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书中收录了社会各界对杨宪金先生编著的评论与发言文稿,涵盖了政治、文化、艺术、民俗、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多维度的思考与见解。这些文稿不仅是对历史的解读,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迪。

    本书的出版,旨在通过“阅享”这一形式,让读者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在思考中获得力量。红墙之内的经典,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前行的灯塔。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启示,在经典中汲取智慧,在智慧中成就未来。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热爱历史、追求智慧的读者。愿我们在红墙经典的指引下,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 者

    2025年2月28日

    自  序

    红墙之内,历史与智慧交织;经典之中,文化与艺术辉映。作为一名新闻出版、文化学者,我有幸以笔为媒,以书为桥,将红墙内外的历史、文化与智慧凝练成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红墙经典,阅享汲智》一书的编纂,既是我对红墙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与传承。

    本书的诞生,源于社会各界对红墙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在图书展示阅享会上,我聆听了来自各界的声音——他们对红墙文化的解读、对伟人思想的感悟、对艺术与民俗的热爱,无不让我深受启发。这些评论与发言,不仅是对我编著的肯定,更是对红墙文化的深刻思考。正是这些声音,促使我将这些珍贵的文字整理成书,与更多读者分享。

    本书分为五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红墙文化的多重内涵:

    第一章: 红墙背后的匠心、聚焦我的编著历程,展现我对红墙文化的理解与追求;  

    第二章:红墙墨韵铸辉煌。梳理了红墙文化的经典著作,展现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第三章:红墙墨韵铸辉煌。通过伟人的智慧与决策,揭示红墙内外的历史风云;  

    第四章:红墙笔墨绘精神。深入探讨红墙文化的艺术表达,展现其独特的审美与精神内涵;  

    第五章:红墙书苑谱华章。以“书苑”为视角,展现了红墙文化的多元面貌与深远影响。

    在编纂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红墙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前行的灯塔。它承载着伟人的智慧、文化的精髓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汲取力量、启迪未来的宝贵财富。

    这些作品的呈现,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每一位对我的作品进行评论和解读的专家学者、同行以及读者朋友们。你们的见解与建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是你们一直以来的鼓励与陪伴,让我在文学创作的征程中充满力量与勇气。

    如今,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我心中既充满期待,又有些许忐忑。期待的是,这些作品能够为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思考与启示,让大家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领略红墙文化的深厚底蕴;忐忑的是,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唯恐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但我深知,文学创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每一次的尝试与分享都是一次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愿以这本书为新的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用更加细腻的笔触去描绘生活的美好,用更加深刻的思想去挖掘文化的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支持与帮助我完成本书的朋友与同仁,感谢社会各界对红墙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也感谢每一位读者的陪伴与支持。愿我们在红墙经典的指引下,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杨宪金

    2025年2月28日  

     

    目  录

    第一章 红墙背后的匠心

    在红墙的深处,藏着编著者的智慧与匠心。他们以笔为锄,以纸为田,耕耘出一片文化的沃土。本章将深入探讨编著者如何在红墙的庇护下,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后世留下一部部经典之作。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的付出却铸就了红墙文化的辉煌。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那份执着与热爱。

    老 眼 识 金

    常 江

    我虽属马,但对于“老马识途”并不感兴趣:都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还要回到旧的生活之路吗?至于“老骥伏枥”,更不敢奢望还能够“志在千里”。思来想去,像我这岁数,还没有“老眼昏花”,就很不错了。年轻时近视,老了眼不花,上电脑、看手机,不必戴眼镜;眼底动脉硬化,有几年了,好在不影响视力,更不到“昏”的程度。

    人上了年纪,肯定阅人无数,既然不昏,便不会走眼。本人是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这里的“识金”,是对杨宪金先生的结识与认识,与众不同的是我会拿地质知识和生活常识的“金”说事。

    我和宪金先生初识,是在20年前。那时,他组建中国楹联学会的一个下属机构,叫“书法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当天,他就请我去给书法家们讲了一次楹联知识。中国楹联学会有重视书法的传统,首任会长魏传统,是长征诗人、书法家;继任会长马萧萧,有诗联书画印“五绝”。

    不久,我成了名誉会长,没有赋闲,当年就被海选成了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主席;也是不久,他也被“名誉”了,不用自找出路,继续当他的西苑出版社的社长,并毫不犹豫地出版了我重新整理编辑的《古今联语汇选》。几年后,我在女儿住的小区里偶遇宪金先生,方知他也住在这里,而且过街天桥那边,就是他的“水墨艺术研究院”。于是,当做散步,我常去他的办公室喝茶,尤其冬日,温室如春,随着谈兴,来点策划,好不惬意。每到说起各自的工作,便自然想到刘禹锡的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时至今日,狂沙吹尽,真金始见,也应了那句话:是金子总要发光的。然而,“淘漉”所得,必与它上游的原生金矿床相关,如同人才干的源头。近些年,各地常有发现金矿的消息,千万不要以为金矿石拿在手里,会像铁矿石一样沉甸甸,像铅锌矿石一样亮晶晶,像黄铁矿石一样金闪闪。比重大、颜色金黄的,那是明金,而金矿石中的金颗粒,是肉眼看不见的。一吨矿石中含有五克金,便是富金矿床了,一般情况,含有三克就有开采价值。你看,黄金的产出多不容易。

    明金也好,“暗”金也好,都有自己的本源,只有经过富集、选矿、粉碎、浸入、析出、熔炼,才是黄金,才有价值。这是一个过程,必不可少的过程,人之成才,也必如此。即如宪金先生,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自己的爱好选择、舍弃,再入伍参军,思想成熟,视野开阔,直到进入中南海,在中央警卫局工作,又得到锤炼,得到升华,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又有了质的飞跃。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金列首位,足见贵重。土生金,也符合自然规律。这里,金的范围不仅是黄金,扩大成了“五金”。五金原指金、银、铜、铅、铁。唐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金,谓五色之金也。黄者曰金,白者曰银,赤者曰铜,青者曰铅,黑者曰铁。”后泛指各种金属,俗称金、银、铜、铁、锡。

    有趣的是,宪金先生也有“五金”,五块金字招牌: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西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督导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创办人,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他还兼有其他的名衔,涉及毛泽东诗词书法、环保新闻文化艺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大众文学、书画收藏等诸多领域,但上述五个机构和职务,都具有开创性、前瞻性、辐射性,足以搭建起他人生的“金字塔”。这“金字塔”的塔尖,闪耀着三个大字——出版家。

    金的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有极强的延展性,就是说,可以把它拉得很长很长。有多长?你不看资料是猜不到的:一克纯金,可以拉成两公里长的金丝。人的才华,人的技能,人的爱好,也可以由最初的形态“延展”开来,这种“延展”,一是能够无限,二是能够跨界。

    不妨回溯一下,宪金先生的文化是怎样“延展”的:自幼喜欢书法,宗于二王,坚持几十年,终于有了自己的风格。我于此没有研究,书界的朋友多有评论,也多有定论。由书法拓展到国画,应该是比较自然的路径,他选择了水墨,不但以研究院的名义表达专注的意愿,而且以中南海和泰山的两幅长卷,践行着自己的主张,在全国的巡展,更是推波助澜。在另一条平行线上,他由写近体诗,扩展到填词、作联,虽然有“诗联一家”的说法,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同属韵文,同属传统,但有许多重要的差异,扩展有相当的难度,他毕竟过了这道坎,获得自由自在了。

    放眼文坛,诗人之中,能作联的不多;联家之中,能吟诗的也不多。放眼艺坛,书家之中,能作画的不多;画家之中,能法书的也不多。我们这位宪金先生,能诗能联,能书能画,具有综合实力,人才学上叫“复合型”。复合,有不寻常的意义。有的田径运动员,拿不了单项冠军,参加“五项全能”,或者“铁人三项”,则成绩突出,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终于看到,他的综合实力,他的跨界复合,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出版家的事业。

    古人称金,有一种解释是“以铜为主、以锡为辅的合金”,这也是以往把锡列入五金的原因。在我国古代冶金技术中,有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配方,称为六齐,这些合金是用于制造钟鼎、斧斤和各种冷兵器的。《周礼·考工记》记录了这六种配方:“金有六齐:六分其金(指纯铜,下同)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只是铜锡两种金属的比例,分析出土的青铜器,金属成分还要复杂。

    若看宪金主编、策划、出版的书籍,有200余种,也是各类“合金”——诗、联、文、书、画、建筑“合金”:《中南海胜迹书画艺术》系列,14种。

    书、历史、文物“合金”:《清代中南海》(含“清帝御批系列”)30卷。

    文、书、画、建筑、文物“合金”:《中南海伟人遗物轶事》系列8种。

    诗、词、联、书“合金”:《中南海伟人手书真迹》9种。

    诗、词、联、书“合金”:《中南海伟人手迹精选》5种。

    诗、联、书、画“合金”:《中华泰山胜迹文化艺术》系列2种。

    书、画、建筑、工艺、文物“合金”:《书画艺术》系列15种。

    诗、词、联、书、画“合金”:《明清名家诗词手迹鉴赏》系列7种。

    联、文、书“合金”:《对联云梯》系列8种。

    诗、词、文、书“合金”:《书法云梯》系列25种。

    文、字、书“合金”:《硬笔书法云梯》系列9种。

    书、画、文物“合金”:《水墨云梯》系列25种。

    书、画、文物“合金”:《水墨艺术》系列10种。

    书、画、文“合金”:《古代佚名画鉴赏大系》13种。

    诗、词、曲、联、文、史、书、画“合金”:《中华典藏传世文选》(策划)22种。

    诗、词、书、画“合金”:《中国画自习丛书》(策划)39种。

    另有包含诗、词、联、文、书、画、日记等在内的《杨宪金书文集》系列13种。

    将诗词书画、文化艺术,收归麾下,融会贯通,巧妙安排,分明主次,相宜俗雅,有如此规模,有如此气势,有如此成就,还不是出版家吗?

    如今,满街是诗人,满眼是联家,满天是书家,满地是画家,漫山遍野是摄影家,真假莫辨,良莠不齐。宪金先生是真的诗联书画人,我们更应该把“出版家”这顶独特的桂冠郑重地戴在他的头上。

    宪金文集系列,有一本《俊贤品评》,是时人对他的评论。最近,要召开他编辑出版图书的阅享会,还要将各位文友、艺友的文字结集中,出版《书香西苑》。这是称道“出版家”,洞见金子发光的契机。我期待与“杨粉”们有共同的认识,倘若不如所愿,我便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点老眼昏花了。

    乙巳元宵节后于北京城南

    常江,本名成其昌,吉林人,满族。语言学教授,原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中国楹联学会主要创始人。曾任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主席,现为名誉主席。出版各类著述60余种,包括12卷《常江文集》、300万字《数字合称大辞典》等,家乡长春九台区为之设立“成其昌文学馆”。

    一位文化传承者的智慧与付出

    张江舟

    杨宪金曾是我的领导,我们同事三年。1993年,我调入刚成立的西苑出版社任美术编辑部主任,杨宪金是社长。三年时间不长,却印象深刻。在我的记忆中,这三年是我几十年职业生涯中最忙碌的时段,虽忙,却充实快乐。新单位新人汇集,新的任务,有挑战更有希望,大家似乎都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超负荷工作是常态。印象中,杨宪金是一个爱学习、勤动脑、思维活跃、有格局、有魄力的好领导。出版社在他的领导下当年就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编辑了《中南海珍藏画集》《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几十本有影响力的图书,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画家笔会”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西苑出版社的前身是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1980年,经中央批准,中南海对外开放。为满足参观群众的需要,中央警卫局成立了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要宣传中南海名胜古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1984年1月,杨宪金任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在他任职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文化逐渐复苏的年代,杨宪金敏锐地意识到,出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文明的传承。在他的主导下,1992年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基础上筹备成立西苑出版社。1993年9月,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西苑出版社。西苑出版社的成立,为中南海的历史典藏、人文遗迹和历代皇帝御批等历史文献的挖掘、整理、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记得我入职西苑出版社伊始,便赶上了编辑出版《中南海珍藏画集》和《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的工作,这是两部八开本的精装大部头画集,收录的作品以毛泽东故居丰泽园和周恩来故居西华厅的藏品为主,并收录了中南海内各场所收藏陈列的书画作品。作者囊括了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于非庵、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林散之、沙孟海、舒同、启功等一众大家作品,其中也有部分仍然活跃于当代书画界的老中青书画家作品入编。为此,杨宪金组织专家团队评审甄选、拍摄整理、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图书一经面世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年图书市场上的抢手货。图书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髓,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档案。

    杨宪金任职出版社期间,由他策划、主编、出版的人文历史类、艺术类、文物古籍类的图书计有200多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为作为出版家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7年,我调到国家画院工作后,与西苑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水墨》艺术系列丛书。我题写了书名。2007年退休后的杨宪金,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他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书法艺术研究分会驻会副会长的身份主持日常工作。他还主持了中国楹联学会的书法艺术委员会,组建了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通过这些平台,组织创作了一宗长20m.宽0.68m的四个长卷。即《中南海胜迹图》《中南海胜迹诗联书法长卷》《泰山胜迹图》《泰山圣胜迹诗联书法长卷》。编辑出版《中南海胜迹诗联集》,古线装两涵16册《毛泽东书信墨宝集》,2本《杨宪金书文集》。还组织了大量的写生创作、艺术展览、学术研讨和艺术教育培训活动,并以书画为媒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为社会审美教育的普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毫无疑问,杨宪金是文化艺术出版领域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不仅如此,他同时又是一位书法家和诗词作家,在书法和诗词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他从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西苑出版社,到其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书法艺术研究分会驻会副会长的身份主持日常工作,这期间,主持成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工作,再到组建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从红墙内的典籍整理,到传统艺术的普及推广,从宣纸上的笔墨耕耘,到诗词上的创作实践,出编辑出版了《诗联致远——杨宪金诗联》。杨宪金的出版生涯,是一部活性的文化传承史。他的出版经历告诉我们,广博的视野、开阔的胸怀、丰厚的学识、务实的作风和积极的责任担当,是书写丰满人生,实现文化贡献的必备条件。

    当文化艺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时,杨宪金仍以其智慧和辛劳续写着自己更加精彩的人生。

    2025年2月26日

    张江舟,196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是当代著名的水墨艺术家。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研究员,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张江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的印象中杨社长杨宪金

    薛国安

    收到并看完“杨宪金出版图书享会”的邀请函之后,说实话,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我的印象中,杨社长出版过许多有关毛主席书法、诗词及有关中南海珍藏书画等方面的书。没想到一看您出版过的书之目录,竟多达200余种。这是很多出版人穷极一生都达不到的成就。所以,确确实实是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同时,更想借此机会向您表示感谢。我记得,1998年,当时我刚39岁的时候,在西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一一《世界兵学双璧——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比较研究》。这个选题当时其他的出版社都不太看好,认为学术性太强。多亏社长您慧眼识珠,经过您和编辑同志们的精心修改,最终出版问世。自从出版问世之后,该书确实成了学术界的一部精品。我带过不少军事学的硕士、博士,其中有好几位学员,我相信他们是由衷而言,说最初就是读了这本书走上军事理论研究道路的。

    此外,这本书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若干年后又由解放军出版社、军事文艺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先后修编,重新出版。迄今仍然是学术界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都是多亏了杨社长慧眼识珠。

    1999年,也是在杨社长力主之下,我和肖天亮同志(现任国防大学校长)共同主编了一套我军光辉历程的丛书,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从陆、海、空、火箭军、武警,以及反间等六个方面,分别撰写了六本书。这些学术著作,既对弘扬我军的军事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对提升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我非常想借此机会,感谢杨宪金社长当年的提携、帮助。

    社长寄给我《中南海圣迹诗联集》和《书艺论道》两部著作非常的经典。《中南海圣迹诗联集》,把中南海之内历代君王文人,以及现代领导人的诗词、楹联,几乎是无一遗漏地加以收录,非常全面,而且很富有欣赏价值。一般人进不了中南海,看看这本书就可以大体了解中南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书艺论道》把中国的书法理论、各家流派的代表作、各大名师的作品,等等,都做了分析评论和导读,非常便于书法爱好者去学习欣赏、临摹。

    总之,在杨社长从事出版工作40周年纪念的这个时候,我觉得确实应该大力宣扬杨社长这种严谨治学,勤于创作的文化巨匠精神。

                                                                             2025年1月19日

    薛国安,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原副主任、少将、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国防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军事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方面做出了历史贡献

    书出精品 社创一流

    徐 可

    熟悉杨宪金的人常说,在他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的确,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是杨宪金这位山东大汉最鲜明的特点。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无论在中央警卫工作中,还是在出版岗位上,都让人刮目相看。

    作为一名军人,他事事坚持高标准,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如果说,在中央警卫工作中着重要求的是责任心,那么,在出版岗位上,则侧重要求一种创业精神。1984年1月,杨宪金出任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1993年又承担起执掌“社印”的重任,几个职务兼一身,是一种考验,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他紧紧依靠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追求,在短短的几年里,无论在策划能力和编辑出版业务上,还是在艺术鉴赏力和学术水平方面,都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切,人们不难从他策划和出版的一系列精品图书中和由此而收到的社会效果上得到印证。他策划主编的大型精装画册《中南海珍藏书画集》,不仅受到国内外书画名家、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广泛好评,而且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及友人的珍贵礼品。他策划主编的一系列精品挂历,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我们的总设计师》《元帅》等,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他还先后策划、主编了一系列精品图书,如《中南海珍藏画集》(一、二卷)、《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一、二卷)、《中国传世名画》、《世界传世名画》、《毛泽东手书真迹》等。他组织编辑的《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一书,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受到好评。为进一步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他还与国防大学的教授、学者策划出版了《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一书。同时,也策划、组织了多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扬爱国主义的优秀作品。其中,《科技兴神州》《走向新世纪》《海外赤子情》等三部图书被列入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

    人,总是要有一点追求的。这种追求的驱动力有两种,一种是利益驱动,一种是事业驱动。杨宪金追求的是后者。正是靠着这种驱动,他率领一班人马,经过艰苦创业,闯出了出版社的经营方略,创出了出版社的名声,也创出了不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眼下,他正率领全体“西苑人”,为实现“书出精品、社创一流”的社训而不懈地努力着。

    1999年7月21日

    徐可,《光明日报》记者。

    微信图片_2025031516364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