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麒雯斋文网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墨韵承古今 文心映山河

    2025-03-15 16:12:10

    来源:文网

    阅读:37195

    [摘要] 墨韵承古今 文心映山河——杨宪金先生12部新著的文化启示录滕如勇三月的北京,春潮涌动,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书页间悄然展开。杨宪金先生12部新著如同12扇雕花木窗,次第推开中华文化的瑰丽图景:墨香氤氲的书法之道、激荡百年的红色文脉、温润如玉的家风家训、当代文人的精神图谱……这不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墨韵承古今 文心映山河

    ——杨宪金先生12部新著的文化启示录

    滕如勇

    三月的北京,春潮涌动,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书页间悄然展开。杨宪金先生12部新著如同12扇雕花木窗,次第推开中华文化的瑰丽图景:墨香氤氲的书法之道、激荡百年的红色文脉、温润如玉的家风家训、当代文人的精神图谱……这不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场以笔墨重构文化基因的觉醒仪式。当我们凝视这些凝结着作者几十年文化苦旅的著作,触摸到的不仅是纸张的温度,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

    一、墨道经纬:在黑白虚实间解码东方美学密码

    《读墨悟道》《书艺论道》构成书法艺术的双璧,前者如行云流水般勾勒出书法学习的“经脉图”,后者则似庖丁解牛般拆解艺术创造的“骨骼肌理”。杨宪金以“墨池几十年”的躬身实践,将书法从技艺层面提升至哲学境界,实现从墨池到心田的智慧传递。在《读墨悟道》中,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多年的实践心得,将古人“观、临、悟、创”的学书之道具象为可触摸的阶梯;而在《书艺论道》中,他以“蚕头燕尾见天地”的敏锐洞察,对书法艺术和书画家进行深度剖析,既有笔墨技法的微观层面,又有作品所蕴含历史文化背景的宏观视角,既精准捕捉作品的闪光点,又能敏锐洞察不足。这两部著作如阴阳两极,既传承了张旭“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狂草精神,又注入了数字时代“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基因。

    《墨韵书论》对毛泽东书法“剑胆琴心”的美学解构堪称独步: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章法,到“我失骄杨君失柳”的婉约笔意,揭示出伟人书法中刚柔并济的哲学密码,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攀登之路,进而提示进入毛泽东书法艺术精神境界的至理大道之门。

    二、文脉寻踪:在历史褶皱中打捞精神火种

    《序章艺声》《书海馨语》《阅典谋智》三部曲,构成一幅当代文化传播的清明上河图。《序章艺声》中百余篇序跋文字,就是穿越30载的文化备忘录,每篇序言都是时代精神的切片,一方面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西苑出版社作品出版的发展路线、特色,另一方面钩沉出杨宪金先生的创作经历大观,对于全面把握其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书海馨语》则以出版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下西苑出版社黄金十年的文化现场。从出版发行的发展趋势,到图书编辑的心得体会,不仅记录了作者的成长和变化,也反映了整个出版界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阅典谋智》宛如一颗精心打磨的文化宝石,散发着温润而醇厚的光芒,为求知若渴的心灵照亮了前行的路。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智慧的汇聚,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是作者数十年如一日与书籍倾心交流的深情告白。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信文润》《家书情思》组成的红色家书双璧。前者以文献考古般的严谨,梳理毛泽东书信中“倚天抽宝剑”的战略思维与“把酒酹滔滔”的人文情怀;后者则聚焦“不谈马列谈菜价”的生活书信,从叮嘱亲人不要搞特殊的便笺,到关心问候亲友的家常,让伟人形象在烟火气中愈发真实可亲。这种“大历史与小叙事”的互文解读,为红色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维度。

    三、艺坛镜像:在对话碰撞中照见文化生态

    《聚焦视角》《俊贤品评》构成独特的文化多棱镜。前者收录的媒体访谈录,记录着30年间文化思潮的嬗变轨迹:上世纪90年代关于“出版社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探索,新世纪初“弘扬楹联文化,打造联墨品牌”的创新,当下《中南海胜迹图》《泰山胜迹图》的组创……这些带着时代体温的对话,拼贴出中国文化转型的生动图谱。

    后者则汇聚当代艺坛的“群星闪耀时”:国学大师季羡林赞其“书法大气磅礴,气质古朴,底蕴深厚”,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评其“书法纵于行而敛于草,体势俊巧古雅,创造出纵横舒展、雄峙厚重的新书风”,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常治国先生赞其“联作对仗工整,声律调谐,造语典雅;诗法歌行古体,不泥于律,语句流畅,质朴无华”。这些跨领域的品评,不仅勾勒出杨宪金“文人——学者——出版家——书法家”的四维形象,更折射出当代文化精英群体的精神肖像。

    《艺苑馨声》《诗联致远》则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视角。前者收录的百余篇演讲文稿,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现场录音”——从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理论会议上提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立民间文化编辑部”的创意,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会议上“推出大型中华民俗系列丛书”的前瞻思考,每篇讲稿都是时代命题的文化答卷。后者则以中国传统的诗联文化,忠实记录了时代足音。有对家乡“肥城朝日荡云胸,似海桃花映远峰。争颂神州逢盛世,山清水秀硕果丰”的豪迈礼赞;对泰山“傲峰齐岳半言身,浩渺云涛海蜃魂。白日秋风鸿雁起,一川松色水凝心”的诗意描绘;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舍弃佳节救国难,阻击疫毒护苍生;全民抗疫听命令,神州必胜锦绣程”的真挚歌颂;亦有对家国情怀“青春奉献在警营,戎马书写党恩情。风雨相依同拼搏,精忠报国当英雄”的激昂抒发。这些作品凝聚时代精神,鼓舞人心,成为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激励后来者奋进新程,向着光明未来勇毅前行。

    四、薪火相传:在守正创新中开启文化新章

    12部著作构成的宏大叙事里,贯穿着两条醒目的文化脉络:一是“向下扎根”的坚守——对笔墨纸砚的敬畏之心,对典籍校雠的工匠精神,对红色基因的虔诚守护;二是“向上生长”的创新——将毛泽东书法研究与当代艺术理论结合,用诗联艺术弘扬时代主旋律,以出版人视角重构传统文化传播体系。这种“旧学与新知”的化学反应,在《艺苑馨声》中体现得尤为鲜明:书中记录的《中南海胜迹图》的绘制,展现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创新让中南海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当代生活。

    杨宪金的文化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封存,而是让古老基因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表达。《中南海胜迹图》《泰山胜迹图》的成功绘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正如他在《艺苑馨声》中所言:“该图的绘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它将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具有高度的史料性、文化性、艺术性,将成为当代人研究中南海胜迹文化,了解中南海古典建筑园林的经典艺术,也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传世佳作。”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与升华。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这12部著作恰似12盏灯笼,照亮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幽深隧道。当我们翻开《家书情思》感受伟人笔尖的温情,滑动《阅典谋智》触摸经典的当代脉动,品读《书艺论道》领悟笔墨的哲学真谛,实际上正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杨宪金先生用半世纪的文化苦旅告诉我们:守护文化根脉,需要的不是怀旧的叹息,而是创造的勇气;不是复刻的执念,而是重生的智慧。这或许就是本次新书发布会最深远的启示——在键盘与毛笔交响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星火的传递者。

    2025年3月12日

    滕如勇,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创作与书法理论研究。现居山东夏津,于市井烟火中研磨生活百味,在碑林墨海中追寻文化根脉,始终秉持"以手写心,笔墨证道"的创作理念。书学论文曾获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三等奖。已出版诗歌散文集《厚斋集》,书法评论集《书法攻略》,新闻作品集《人大花雨》。

    微信图片_20250315152210.png

    关键词: 墨韵 古今 文心 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