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华民族的智慧密码。它的发明与诞生,孕育和开启了人类史上伟大的东方文明。
盘古开天地。汉字的问世,使华夏大地的文脉资源迅速得以拓展与积累,那些急于表达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出口。汉字不断丰富着大千世界,字生词,词生句,句生万象,由此吾万里山河一派诗情,广袤的原野不再寡淡与沉寂。
一
汉字春秋,纵古横今,历尽千帆。
古老的中国走到今天,其汉字给予多少加持、帮助与贡献,这实在不好量化,但或许让我们联想到了阳光、空气和土壤。
已默默效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汉字,自问世以来,凝聚了世世代代先贤们的巨大付出与心血倾注。
汉字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生产生活中用来表达事物的简单图形,而后逐渐演变成表意符号,形成了汉字的雏形。
在漫长的时空岁月,汉字历经蜕变、演进和简化,一路风尘,最终才使其功能达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相对卓越、接近完美的境界。
相传,在仓颉发明文字以前,那时的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想要把事情准确记录下来非常难办。有了文字以后便得心应手。
于是黄帝对仓颉说:“仓颉!你好聪明,从鸟兽的足印就能想到并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还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大家看了都明白。有了这些符号人们方便多了,了不起,真了不起!”。
文字是人类灵魂的寄托,是情感抒发的载体,是思想表达的工具。于是,读它,悟它,品它,念它;与它交流,和它交谈,同它交往。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年复一年。
汉字家族的形成基于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汉字博大精深。
《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353个;《康熙字典》收录47035个;《汉语大字典》约56000多个;《中华字海》85568个。汉字浩瀚。
汉字的演变历史悠久。它的结构衍生出多种书体,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草、行。汉字,尽显无限风光。
毛泽东讲过:“汉字的构成主要是从自然形象演化而来,每一个字像一幅图画,历代书法家将文字与画看成同一来源。”
中国汉字,难认、难写、难记,也难懂,正是这,才造就了汉字独有的魅力。它是世界上最美、最骨感、最智慧、最神奇、最有力量、最了不起的文字。
汉字的书写,庄重而神圣,令人敬畏。每一笔次的“起行收”都是一个非常讲究的过程,令你不可丝毫懈怠,即使硬笔书写同样充满一种仪式感。
有了汉字,就有了中文,也就有了汉语的表达与交流。再后来有人用汉字码出了好看小说,散文美文,诗词歌赋,紧跟着分孽出更多文种,于是在它们当中诞生了无数千古绝唱的文字经典。比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文字犹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材,“砖瓦灰石”皆具。而后经过文学大师的匠心设计,土木营造,一座座伟大的文学建筑拔地而起,存留人间。当然用它也建了很多童话里的小房子。
汉字美,其美学诉求体现在它的形态美,音韵美和意境美。汉字的美学归属文化美学范畴,各种元素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共同构建了汉字的价值体系。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深藏一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词语、成语又进一步构成了更为纷繁曲折的历史典故,或历史典故又浓缩为经典的词语或成语。这些大小故事的组合,凝聚、排列、演变成了华夏文明进程中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要素。
汉字乃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基因”图谱,它们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从形态到内涵,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拥有社会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集成。
走进汉字的文化宝库,探寻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伟大与震撼。
二
汉字的变迁史即中国的发展史。文字是国家强弱的晴雨表。国家强,乃文字强;国家弱,必文字弱。当下,汉字在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每一位中国人都有所感受。
百年前,汉字的排列与组合不由得我们,于是迫不得已生成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一切都因为国家虚弱。
国人不曾忘记1909年上海英美租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辱华事件,是列强们对中国人民的蔑视与不平等。将华人与狗通视,何况汉字乎。
当下,我的汉字我做主。其家族成员万众一心,通力合作。每个中国字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飒爽英姿,神采飞扬。它们各自忙碌在通往未来的赛道上,每天都在编织着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美丽动人的故事,抒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彩篇章。
如今,汉字已成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书它,讲它,传播它。它是联合国的官方文字之一,所有联合国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汉字折射出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及文明,它不但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见棱见角,落落大方的方块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主流文字中的表意文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想象。
中国人讲求方方正正,端端正正,堂堂正正。汉字从内到外正是这样一种气象。在传统文化中,“方正”一词被赋予了正向、正派、正直、正大的意思。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艺术形式之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认为汉字是一种“有生命的写意”。著名日本水墨画家歌川国芳曾说过:“充满生机的汉字,是日本文化的宝藏。”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也给世界带来了它独特的魅力。
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字,延续使用几千年,贡献持久,一展初衷。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学习汉语和汉字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汉字和汉语被世人刮目相看。
想不到,汉字亦令国人扬眉吐气,一荣俱荣。从2021年开始,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这无疑又扩大了中文在国际组织中的使用范畴。汉字,响彻全球。
三
汉字的另一血缘分支是汉语拼音。她是构成汉字家族与体系的承重之一。
汉字的流畅使用与日益增长的知名度、美誉度,离不开为它甘作绿叶的汉语拼音。
可能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中国汉字和现在为其注音的拼音,不是同步诞生的吗。因为觉得彼此的默契度实为完美,可谓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殊不知,二者的出场顺序先后相差了好几千年。这也算是好事多磨吧!
汉字最早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说有证可考的汉字距今大约也已有3320年的历史了。而为其注音的我们现在正使用的汉语拼音才仅仅才走过66个年头儿。那之前的3254年或更早的时候,是谁在为汉字注音呢?这期间要说各种注音的方式、方法、方案尝试了很多,但均各有局限,终不尽完美也只好一次次放弃使用。
建国后,直到用上了当下的这一款汉语拼音,才给了汉字一个完美的标配。汉字从此安然,不再忐忑。
漂亮的中国字,本应伴随着与生俱来、与之相匹的汉语拼音。然而自有了汉字以来,一直寻求不到一个十分理想的拼音方案。民国时期甚至还有人提出废除汉字的想法。一旦废除,汉字便前功尽弃。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中国的汉字,乃“形、音、义”俱全。一个字的产生,投放使用,要看得见,听得清,搞得明。这些元素汉字都具备。
就中国的汉字而言,具有独特鲜明的结构美,造型美,寓意美,音韵美,气息美,质感美,个性美,张力美。汉字族系,可谓人类至尊文明。其每个字的声调更是朗朗上口,珠落玉盘,给人一种清新明快心仪之感。
好马当配好鞍。中国汉字不能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相宜的拼音。
美的文字,当然要有美的声调和发音,以向外传递和表达每一个汉字的深刻含意。汉字的发声基于汉语拼音,声调即指普通话中的音调,通常称其为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汉语拼音共有63个包括23个声母、24个韵母以及16个整体认读音节。这些拼音字母和规则共同构成了汉语拼音系统,用于标注汉字的普通话读音。
拼音,乃文字的助力神器。它是拼读音节的过程,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快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汉语拼音的诞生来之不易,历史上为寻求理想的拼音方案,着实费了一番周折。
四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那个“一穷二白”年代,中国人力求缺啥补啥,没啥造啥,依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八字方针”,是1943年毛泽东主席为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成绩展览会题写的贺词。号召全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后来,它便成为党和政府鼓励人民生产自救的行动指南。随着新中国各行各业建设步伐加快,"八字方针"迅及发扬光大。于是,很快有了自己的汉语拼音。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没有汉语拼音字母的。我国在古代是使用汉字为载体,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即使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极不方便。
明末清初以来,外国人为传教和学习汉语而设计的注音方式,有利玛窦的拉丁字母式拼音、英国人的威妥玛式拼音、美国人肯尼迪设计的耶鲁拼音等。“这些拼音方案都是为外国人服务的,既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也不追求与汉语汉字读音对应的准确性。”因此我们需要创制自己的、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汉语拼音方案。
解放前使用的拼音方案包括多种尝试,均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1892年,卢戆章提出了“切音新字”,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但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随后,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平召开的“读音统一会”上,确定了“标准国音”与注音字母,这些注音字母开始在小学教科书中使用,为汉字注音。使用时间也不很长。
1928年,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以及1931年,共产党人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合作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也存局限。
这些拼音方案在当时虽有不同程度的推广和使用,但都因存之不足就停用了。
总之,解放之前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汉语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才十天,毛泽东主席就亲自批准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在全国吹响了大规模扫除文盲的号角。
过了一年,主席又果断做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指示,于是政府从普及百姓全民义务教育的百年大计出发和考虑,最终选定了“汉字拉丁化”方案。就是说,汉语拼音和英文同出自拉丁字母,一个用来拼写英文单词,一个为汉字注音。同时在推广普通话方面,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学习工具。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由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该方案,正式实施。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
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如果说《汉语拼音方案》前30年的主要功绩是为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扫除文盲,并且从国家标准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标准。那么后30年的主要功绩则在于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研究员陈章太表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汉语拼音的这一功绩也将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
看似很简单的拼音,小孩子们读起来轻松愉悦,朗朗上口,殊不知制定这套汉语拼音方案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要做多少工作,才有了我们今天这套成熟的汉语拼音。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男女老少都在学拼音。课堂上孩子们朗诵拼音的情景历历在目。
当时,中央针对全国文盲率高达80%的现状,为能迅速改变这一落后面貌,特别重视扫盲和文化普及,开展了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
全国上下学习汉语拼音的氛围十分高涨。“一树开下两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学会普通话。”这首当年的民歌,唱出了百姓对汉语拼音的喜爱和青睐。
学习汉语拼音非常重要,借助拼音,就能辨识生字,加快识字步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人们借助拼音拼一拼,读一读,在反复拼读的过程中,就记住了这个汉字,也就学会了识字的方法。
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就可以认读拼音部分的词语,经典著作中标注拼音注解的汉字。
学习中,人们对汉语拼音产生了极大兴趣。拼音能帮助他们读准字音,认识生字,获得自主识字的能力。从而加快了识字的速度,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提高识字的质量。
汉语拼音的功劳到底有多大?仿佛谁也无法将其准确量化。可身处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的人们分明感受到了它巨大的能量和它全方位的参与。
记得小时候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致可高呢。因为拼音,校长大人特批本人六岁可以入学。
小时候,生性总喜欢和长我一两岁的伙伴甚至更大的孩子一起玩耍。转眼这帮孩子已七周到了上学的年龄,可只有小他们一岁的我,不准和他们一块上学。这在当时是我很大的一个心结,小小的心理居然为这事吃不好睡不安。为此母亲也很在意。她是一个十分脸儿热的人,但生是硬着头皮带我来到西峰山小学杨校长的办公室,向校长大人求情:"杨校长!您就收下这孩子吧!他和他的这帮伙伴从刚会走路就整天在一起摸爬滚打,一起拾麦穗,一起捉迷藏。要是等明年入学,不能和他的伙伴儿在一起,会非常影响他的情绪。这孩子脾气犟,为这事都愁得吃不下饭。"
杨校长听了这无厘头儿的话对母亲说:“这是学校,不!是上边的硬性规定,您说的这些不成理由啊!孩子必须要年满七周岁方可入学!没有商量!”杨校长说完好像觉得话有点硬,于是微笑着对母亲说:“除非您孩子有特长,就是身上有特殊的地方”。紧接着杨校长问:“您孩子有什么特长吗?如果没有,那只好一年后入学了”。母亲忙对校长说:“孩子会拼音,您看算不算特长?”“会拼音?校长问。好!让他说说!我听听”。杨校长点上了一支烟。母亲把我往前推了推,“快!快给校长说说你姐姐教你的那些拼音!”我笔直的站在校长面前,熟练的把b、P、m、f、d、t、n、l……一套拼音字母说了一大半。没等我说完,杨校长就站起身来,“好!好!”他又递给我纸和铅笔让我写,我接过笔纸在他办公桌的一角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地写了起来。“嗯!不错!这就是特长啊!凭这,这孩子就可以入学!”校长同意了,母亲高兴的连声道谢。我也给校长深深鞠了一躬。就这样,我可以提前上学了。回家路上,我想,会拼音这么重要啊!要不是它,我只能再等一年。就不能和我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了!
能提前上学,应该归功于姐姐。她把她先学会的拼音字母一个一个的教我,也许我天生对拼音感兴趣,尽管才六岁,就认识了很多字母,会念,还会写。为正式入学后学习拼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姐姐,1957年上小学。第二年的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此后这个方案便成为帮助小学生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这一年的秋季,国家开始在全国小学实施汉语拼音教学。学生入学,先学汉语拼音字母,然后用拼音字母帮助识字。
记得姐姐上学正赶上学拼音。后来我成了她的“学生”,她成了我的汉语拼音启蒙老师。我能早一年上学,还得感谢姐姐。教学相长,姐姐教我也扎实了她的拼音基础。当时我觉得姐姐的拼音水平特别高,特了不起!从心里佩服她。等我熟练掌握以后,在姐姐面前就有些不服气了。还经常小考一下姐姐。
由于当时家庭劳力少,生活较困难,姐姐上到四年级就辍学了,小小的年纪就下生产队劳动了,锄地、挑水、打场、割麦子什么都干。当时村里和姐姐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好像都没上过几年学,村子里很少有初中毕业的。他们的父辈更是没读过什么书,大多是文盲。后来大一点了才知道,当时全国都是这种情况,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政府开展了扫盲工作。当年有句流行语,叫“扫盲学文化,不做瞪眼瞎”。
六
六十年代初,本人上小学时学习汉语拼音的那段记忆非常深切。当时的课程设计,汉语拼音可算是一门大课、要课、主课。校内校外对拼音这门课程也都非常关注,提的响,抓的实。
除主讲老师每堂课反反复复强调拼音课的重要性外,学校的教室里、墙壁上长期张贴着学好汉字拼音的标语或口号:“学好拼音,受益终身”;“扫除文盲,拼音帮忙”;“拼音学的好,一家吃得饱”;“学拼音多识汉字,长知识报效祖国”。
在我的印象中,拼音课一点也不逊于语文、算术课。可没想到,学了半天,下了那么大功夫,后来的日子拼音就渐渐无声无息了,初中毕业后一扔就是几十年。可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突然又拾了起来,且越来越离不开这些拼音字母了。看来,所掌握的任何一门知识,即使一时派不上用场,也都是封存起来的金子,银子,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值,然后足以让你喜出望外。
说起来,汉语拼音可以说是小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会了拼音就能让我们这些小孩子自己认读课本中的生字,还能流畅地阅读下来。随着识字量增多,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因此拼音是识字的基础、是阅读、习文的前提、也是学好中文不可缺少的。所以,我觉得人在小学时不仅要努力学好学扎实汉语拼音,而且一定要掌握和应用好。
眼下,我的文学创作、编发微信、查询资料,天天都要敲打汉语拼音。是迅发的电子时代赋予了汉语拼音的强大功能。只要拼音学得好,功底扎实,就不会被这个时代甩得太远。面对需要及时或随时处理的大量信息,可以很从容自若地操作手机与电脑键盘,不管年龄多大,都可应用自如。
小时候和伙伴们往返于上学和回家的路上,常嘴里不停地叨念那些枯燥乏味的拼音字母。好在先人编排得很顺嘴,“嘚啵”起来蛮有意思!加上小孩子的记性好,容易记住。几十年过去了,曾经刻苦学习拼音的场景仍很亲切,那些字母背诵起来还是那么朗朗上口,依旧温馨如故。
那时除了语文好,觉得学得最扎实最卖力气的科目就是汉语拼音了。加上有学龄前的拼音功底,入学后就更如鱼得水了。拼音真的帮了我很多忙,查字典、辨生字、发信息、打电脑、速记代字,都离不开拼音。
在之后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有拼音的陪伴,使我能及时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仔细想来,拼音的发明真是太伟大了,它既是工具,又是老师,有时还像是朋友,生活工作中不能没有它。感谢它给我带来那么多的快捷与方便。我欣慰曾经的我没有怠慢“拼音”,所以现在能够较好地学以致用,尽管也已一把年纪。
七
拼音的使用,让我大受毗益并越来越离不开它。就说写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年我都固定在“钢笔+稿纸”的模式里,虽能留下一些纸质稿件,但创作起来效率低也难以做到得心应手。
通过近几十年的实践,我现在几乎全部用电脑或手机的拼音输入法打字。如果还是传统的“爬格子”,确实窝工得厉害,特别是修改抄写稿件,即使非常谨慎小心注意,但有时还是难免会出错,重新抄写吧,影响创作效率,就这样吧,又影响美观。用拼音输入法使用电脑打字,不光可提高效率,修改稿件不留痕迹、传送稿件也变得快捷方便。
新世纪以来每年的创作大约要用拼音敲打30万字,总量应该不低于500万字。拼音于我来说,转换成了我的一篇篇文学作品,包括十一年文联岗位上的所有公文写作也不下200万字,同样也是电脑,也是用拼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打出来的。我想再一次由衷的感谢汉语拼音,因为它不光帮助了我,还帮助了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为这个社会默默的做着贡献。
常想,如果没有汉语拼音,国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知是一种什么节奏和状况?建国初期曾80%的文盲率如何尽快削减?十万余汉字怎么去实现快
捷准确规范标音?汉语怎么与当今世界纷繁璀璨的文化元素相融与渗透?通过这六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些都已不成问题了。汉语拼音仍继续发挥着它那特有的功能。
转眼,最早学习汉语拼音的那批孩子都已经老了,可他们仍乐此不疲的天天还在用拼音编辑着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的汉字家族有必要用解构主义重新审视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及普世价值,以让更多的人更清晰的理解汉字体系和汉字家族为人类带来的重大意义。汉字值得人们对它进行仔细的剖析和解读,从而从汉字里面找到更多的价值元素。
人们感恩汉字,感恩汉拼,感恩汉语,它们为人类文明的编织提供了经纬支撑,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的汉字,随着国力的增强,社会功能愈加强大,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它将助力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