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麒雯斋文网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刘禹锡:关于“作死”,我是认真的

    2023-10-20 11:23:53

    来源:文网   作者:墨霖摘录

    阅读:43762

    [摘要] 唐朝有位诗人,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亦是他“作死”到底的一生。他爱酒,酷似李太白,酒后锦心绣口,经典倍出,更见其纯真个性和谦谦品格。他忠君爱国,辅佐君王,立志革新,尽情地发挥才干。他个性率真,是个天生的乐天派,用壮丽的诗篇和不屈的态度向世俗对抗!他就是刘禹锡。他叫刘禹锡,字梦得,随家人避安史之乱迁居

    王炳森.jpg

    唐朝有位诗人,其一生充满坎坷,亦可谓“作死”不停。


    他钟情于酒,仿若李太白,酒后才情横溢,佳作频出,尽显纯真个性与谦逊品格。


    他忠君爱国,辅佐君王,矢志革新,全力施展自身才华。



    他性格率真,乃天生的乐天派,以豪迈诗篇和坚毅态度与世俗抗衡!


    此人便是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因安史之乱随家人迁至苏州,于江南度过少年时光。


    自幼研习儒家经典,擅长吟诗赋词,聪慧且勤奋,曾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教诲与点拨。


    江南的迷人风光,父母的关爱教导,和谐的成长环境,恰似清澈溪流,融入刘禹锡的血脉。


    也铸就了他乐观积极、善良谦逊的品行,成为其人生精神的关键部分。


    贞元六年(790 年)约十九岁时,刘禹锡游学于洛阳、长安,已成长为一名饱学诗书、胸藏文韬武略的有志青年,在士林之中声誉颇高。


    学而优则仕,刘禹锡怀着成就大业的决心,奔赴长安参加科考。


    一路翻山越岭、日夜赶路,旅途极为艰难,抵达长安时,已是十月末。


    长安城高耸的城墙、雄伟的宫殿、喧闹的车马,面对眼前种种,刘禹锡心潮起伏,壮志愈盛。


    于此,刘禹锡结识了一生的知己好友——同样前来长安参加科举的柳宗元。


    两位未来的文坛巨擘心灵相通,相互吸引。


    他们评议天下大事,畅谈理想,怀有相同的抱负,大有知己相逢恨晚之感。


    随着刘柳二人交往渐深,他们的情谊愈发深厚。二人志同道合,相互欣赏,巧的是,这一年两人同中进士!


    自此,他们便能一同施展抱负。


    太子及其亲信侍读王叔文敏锐地留意到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认定他乃可造之材。


    看似顺遂的刘禹锡年纪轻轻便担任正八品的监察御史,虽说品级不高,权力却不小:“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正月,唐德宗驾崩,李诵即位,即唐顺宗。


    在此期间,刘禹锡备受重用,其施展才能、报效朝廷的热忱与日俱增,与柳宗元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能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友人一同为理想拼搏,这应是刘禹锡人生中最幸福充实的时光,倘若这便是故事的结局,那该多好。


    革新集团在短暂的执政时期推行了众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举措,然而这些改革触动了权贵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击下,很快以失败告终。


    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后遭贬。


    从此,刘禹锡开启了漫长的贬谪之路。


    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个人在面对挫折、身处逆境时所展现的态度,更能凸显其坚韧的品质。


    而刘禹锡,正是如此坚毅刚强之人。


    一个偏言秋日凋零之景胜过春日繁花之景者,实因其足够乐观、足够豁达!


    全然不顾秋天是否应悲情伤感,我自能活出属于自己的姿态。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同奉诏回京。


    时隔许久,再度重游旧地,心中自是涌起诸多感慨。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好不容易得以被赦免回京,一时情绪激动,竟又不慎“言多有失”。


    此诗以桃花比作权贵,蕴含着轻蔑之情,讽刺这些人是在自己遭排挤出朝堂之际得以提拔,即所谓“刘郎去后栽”。


    用当下的话来讲,刘禹锡此般行为着实“自找麻烦”,游客们目睹题诗后议论不休,当中有人悄然用笔记录下这首诗,并将其密呈给宪宗皇帝。


    皇帝原本就对革新派心怀不满,此刻听闻刘禹锡饱含嘲讽之意的言辞,自然怒不可遏!


    试想一下,皇帝将你从贬谪之处召回,你不感恩也就罢了,反倒加以讥讽,皇帝怎能容忍?


    刘禹锡再次被贬,辗转于连州、夔州、和州等地。


    初至和州时,县令蓄意为难刘禹锡,随意安排他在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然而刘禹锡却不以为意,甚至过得颇为惬意,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县令见此愈发恼怒,又把刘禹锡赶到城中一间破旧的小屋居住,刘禹锡依旧毫不气馁,也不怨天尤人,他修缮了这所小屋,并将其命名为“陋室”。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虽狭,却馥郁芬芳,周边绿草如茵,台阶布满青苔。于此弹琴诵经,悠然自乐,往来交流的多为名士大儒,风采尽显。


    荣辱不扰、名利不恋,官场的兴衰起伏似乎未曾影响这位乐天之人,他依旧乐观、积极。


    宝历二年(826 年),刘禹锡奉诏返回洛阳。


    在途经扬州时,他与因病罢任苏州刺史、正准备回洛阳的白居易意外相逢。


    宴会上,白居易因病情绪略显低落,喝得酩酊大醉。忆及宦海的诸多沉浮,想到此生壮志未酬,提笔作诗赠予刘禹锡。


    而刘禹锡亦回赠了一首诗,令人赞叹不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蹉跎于巴山楚水之间,已有二十三年时光。

    回忆故人,同道中人多已不在,旁人闻之,皆叹凄凉。

    可刘禹锡依然是当初那个初心未变的刘禹锡,对仕途的起伏和世事的变迁,无不展示出豁达的襟怀。

    刘禹锡从洛阳抵达长安,见京城里桃花开得正好,他再次来到玄都观,而当年玄都观盛开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荒芜。

    与当年人潮络绎不绝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禹锡触景生情,不禁感慨。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往昔,因于玄都观赋诗而获罪权贵以致被贬;当下,故地重游,再度赋诗以表心志。


    历经悠悠岁月,皇帝已更迭四位,曾经趋附的权贵亦销声匿迹,人事更迭、世事变化,于此诗中,作者重提往事,对那些曾打压排挤他的权贵予以无情的讥嘲与鄙夷。


    且向世间宣告,昔日那个遭贬谪的刘郎,已然完好归来!


    携着依旧高昂的志气凯旋而归!


    刘禹锡的人生基调始终积极向上,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岁月,非但未曾将他击垮,反倒砥砺了他的品格,即便身处困境,仍能笑对人生。


    面对腐朽黑暗的权贵,哪怕面临险境,也绝不放弃自身底线,绝不辜负心中信念。


    傲对逆境,淡定自若,刘禹锡理应获得更多的称赞与尊崇。 



    更多资讯:

    www.wenwangwww.com

    公众号二维码.png

    采编 | 墨虤    编辑 | 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