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临沂麒雯斋书画院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大江东︱谛听一栋楼的呼吸!上海数字治理“绣花针”神了

    2021-02-28 10:12:5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阅读:9604

    [摘要] 把一栋楼当成一个生命体,感知它的一呼一吸、一颦一笑,让它始终保持最安全最健康的状态——这样神奇的场景,上海实现了。全面建设数字化城市,上海正在不断创新、实践,探寻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绣花针”。2月25日,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成果发布会上,随着一栋著名历史建筑揭开神秘面纱,上海城市智能体首个创新场景

    把一栋楼当成一个生命体,感知它的一呼一吸、一颦一笑,让它始终保持最安全最健康的状态——这样神奇的场景,上海实现了。

    全面建设数字化城市,上海正在不断创新、实践,探寻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绣花针”。2月25日,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成果发布会上,随着一栋著名历史建筑揭开神秘面纱,上海城市智能体首个创新场景落地。

    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项目发布仪式

    去年12月15日,在“智慧上海·进而有为”上海城市峰会,“城市智能体”就已发布。但如何让它真正落地,应用到具体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呢?大江东工作室实地探访位于南京路步行街的南京大楼,对这一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项目,有了清晰且直观的认识:基于城市智能体建设,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支持城市运行管理活动中各级主体责任的层层压实,从而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数字孪生,让守“沪”者轻松过年

    春节,许多平凡的守“沪”者在默默奉献。服务于南京大楼的保安范天玉就响应“就地过年”号召,选择春节留守岗位,让他舒心的是,得益于南京大楼数字孪生系统支持,他在面对顾客盈门时,多了一份从容。

    除夕一早,回到岗位的他,就带上了智能手环,这手环能提供店内所有状况及时告警与处置指引。例如,作为著名网红打卡点,南京大楼外,时常出现共享单车乱停放、堆物、暴露垃圾等情况。“以前,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保安定期人工巡视,人工处理。”小范说:“现在,通过大楼数字孪生系统,视频监控自动识别乱停乱放等行为,实时推送告警到保安手环上,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去处理,实时保证步行街整洁、美观。”

    保安及时清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

    南京大楼位于南京东路步行街,人流密集。火灾隐患的防控是经营主体必须坚守的底线。“在大楼市场主体内的体验区、会议室、楼梯间等封闭区域,一旦有人吸烟,安全隐患极大,以前我们很难眼观六路。”小范说:“现在通过‘烟感+边缘吸烟行为检测’,便可识别吸烟行为,手环接到告警信息,我们会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处置。处置完毕,系统中告警状态及大楼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数,也会随之恢复。”

    5年前,小范刚到上海,谁要和他说起“数字城市”,他肯定一头雾水。如今,他既是上海“数字城市”建设见证者,同时也是实践者。一栋楼、一个社区、一辆公交车,甚至一个店铺、一部电梯,都构成了上海城市管理的最小运行单元。这些最小单元的运营者、管理者就构成了“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既是城市智能体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从小范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做好经营场所的管理,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有了数字孪生系统,春节在南京大楼值班的保洁员王欣,工作起来也格外顺手,她坦言,“疫情防控常态化了,上级要求我们门店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消杀,有时候一忙起来就忘了。”现在王欣带上了智能手环,大楼数字孪生系统会进行消杀倒计时,自动通知保洁人员,还方便查看各个楼层消杀点位的实时情况,避免重复劳动,提升工作效率,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多维、实时、动态,1:1“活”的数字孪生系统

    平稳有序的背后,是一个多维、实时、动态的1:1数字孪生系统。在上海市城运中心指导下,黄浦区与华为联合创新,选取南京大楼作为城市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试点,基于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融合了华为云、大数据、AI、边缘计算、5G等多种先进技术。

    有别于建筑行业的数字孪生静态建模,该系统通过接入多维数据和部署物联传感设备,以生命体视角,实时、动态地感知和管理大楼,构建了系统化的数字生命体征,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实时预判、实时发现、实时处置。

    多维、实时、动态的1:1数字孪生系统

    为了实现动态数字孪生,华为联合电科软信等伙伴,在南京大楼部署了5类30多套物联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项状态数据;新增部署了40多路摄像头,新增两台边缘设备,叠加20多种AI算法,对客流、吸烟、开窗、消防告警等各种事件实时感知预警。

    在多维数据驱动下,基于云、数、网、边、端协同的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华为联合生态伙伴打造了1:1“活”的数字孪生,实现了地上的、地下的,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时空立体、多维动态的全面感知,使城市管理者和市场主体可以清晰看出大楼的显性及隐性问题,全面赋能城市运行管理。

    城市数字孪生就是从城市数字化治理角度切入,带动经济与生活的数字化,进而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方式。通过实现智能体之间“横向联接”“纵向聚合”,让“小”智能体聚合为“大”智能体。

    沿海城市,易受台风侵袭,高空招牌一旦掉落,很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南京路步行街人流密度超大,万一有游客探身窗外拍照,一旦手机掉落,就有可能伤人,高坠安全隐患非常高。在数字孪生技术加持下,让南京大楼市场主体代表韦韬面对高坠风险时不再被动。

    “从前,发现和缓解风险,主要依靠人工定期排查,效率低、成本大、难以全覆盖,监管部门也很难随时随地便捷获取相关信息。”韦韬说,“现在,综合利用物联传感设备以及大数据算法分析等手段,解决痛点就可能更高效、更科学、更精细了。”门磁传感器安装在窗户上,一旦窗户打开,告警数据会实时回传到数字孪生系统,并反应到大楼孪生模型,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实时孪生同步。告警信息通过手环通知店内安保,会立刻前往现场处置。

    保安收到手环告警信息

    如果处置过程中,发现已经产生坠物,可通过一键上报按钮,主动将事件上报到区城运平台,自下而上发起应急响应管理;此时,在区事件协同系统中,会收到对应的工单信息,区城运值班员可第一时间与现场安保通话;如果坠物造成人员伤亡,区城运中心、区应急局、市场主体启动应急响应闭环,联合公安、120、绿化市容等相关部门协同处置,及时救治人员,快速消除影响,上报情况。形成了从市场主体内部闭环、到城运闭环、再到应急处置闭环的过程。

    探寻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绣花针”

    超大城市人多车多、楼多企多、管多线多。上海常住人口近2500万,流动人口达500万以上,全市车辆保有量765万辆(每月出行3天以上)和576万辆(每月出行7天以上),24米以上高层建筑1.5万幢,100米以上高层建筑约600幢,轨道交通里程达729公里,工作日客流量超过1100万人次,地下管线达12万公里,各类企业217多万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相关企业1万多家。

    南京路步行街客流实时监控,确保平安有序。

    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惠丽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运行管理的面越宽,各类城市运行的问题和风险就越多;城市生活有多丰富,城市治理就有多复杂。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和一般的技术手段,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于是,上海积极创新、勇于实践,主动运用各类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设数字化城市,从海量数据资源中及早预见潜在风险,为城市治理带来更加持久的动力和更为精细的手段,为尽早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决策基础,实现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这就是上海把“一网统管”做为城市现代化治理“牛鼻子”的缘由。解决城市治理堵点、盲点,打通城市数据渠道、打破部门层级架构,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反应,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和现代化能级,生动实践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有千万楼,楼是最小城”,南京大楼的今天,就是上海千万广厦的明天——上海成功探索了一种实时、动态的数字孪生城市治理新模式,必将引发城市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革命性创新。将来,城市所有的人、物、事件、建筑、道路、设施等,都在数字世界有虚拟映像,信息可见、轨迹可循、状态可查;虚实同步,情景交融;过去可追溯,未来可预期;虚拟服务现实,仿真支撑决策,最终实现“感知一栋楼,联接一条街,智能一个区,温暖一座城”的美好愿景。(本文图片为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华为技术公司提供)

    (编辑: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