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临沂麒雯斋书画院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集齐八座万亿之城!长三角经济地理步入大城时代

    2021-02-22 11:08:07

    来源:浙江日报

    阅读:7606

    [摘要] 当我们回看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时,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或是“史上新增万亿GDP城市最多一年”这件事。2020年,全国万亿GDP城市达到23个,也是史上扩容最多的年份。而随着南通和合肥的“跻身”,加上原先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长三角的万亿GDP城市,达到8个之多。23座城中,长三角“三分天下

    当我们回看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时,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或是“史上新增万亿GDP城市最多一年”这件事。

    2020年,全国万亿GDP城市达到23个,也是史上扩容最多的年份。而随着南通和合肥的“跻身”,加上原先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长三角的万亿GDP城市,达到8个之多。23座城中,长三角“三分天下有其一”。

    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涌金君发现,长三角三省一市、8座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各自布局的重点产业。

    对长三角城市群来说,8座万亿GDP之城宛如“群星闪耀”。布局未来,长三角地区的“群星”,都谋划了哪些重点产业?它们的选择会给长三角带来怎样的新格局?在构建长三角未来产业新格局中,如何通过竞合形成产业资源的最优配置?

    8座万亿城市的产业选择

    一个城市的未来,决胜于未来产业。

    作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数量众多。江苏下辖13地市,浙江下辖11地市,安徽下辖16地市,再加上上海,城市群成员已有41位。

    当五分之一的城市迈入万亿GDP门槛,又将带来怎样的区域经济地理演变?

    具体到8座万亿城市,它们“十四五”期间产业的着力点会放在哪?涌金君梳理了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试着从中窥见长三角未来发展的端倪。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定位十分明确,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

    在江苏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而这些产业,也正是“苏大强”旗下4座万亿城市的发展重点。比如苏州的生物医药、无锡的物联网,南京、无锡、南通都布局了集成电路。

    2020年GDP跨过10万亿元大关的江苏,发力先进制造业雄心勃勃,而江苏“四雄”的实力也的确够强。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单项冠军之省’””打造一批万亿级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底色浓厚的浙江,也将产业发展落脚于先进制造业。

    加速追赶的安徽,也有着清晰的目标——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不难看出,发力先进制造业,长三角三省一市正拧成一股绳。

    具体到长三角的8座万亿GDP之城,也是各展所长。这从各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迹可循。

    上海,定位于高端——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开展民用飞机制造、高端医用材料等补链强链行动,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开工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

    苏州,愈发聚焦和超前——

    瞄准前沿新兴领域,建设10家特色先导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新增15家生物医药潜力地标企业。实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应用。

    南京,步子迈得很开——

    推动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产业壮大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2%。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均增长30%以上。

    无锡,挖了三口“深井”——

    推进重点产业生态圈建设,物联网产业营收增长15%,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10%,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15%。

    南通,争先劲头很足——

    围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突破“工业四基”薄弱环节。

    杭州,祭出“新制造”王牌——

    聚焦发展文化、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软件三大先导产业。

    合肥,路径清晰而坚定——

    深入实施“2833”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推进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迭代升级。

    宁波,立下了今年的Flag——

    奋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现代产业竞争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窥斑见豹。8座万亿城市的产业选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长三角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产业竞合,君子“和而不同”

    纵观长三角万亿俱乐部,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底色。

    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坚定举起了“新制造”大旗;宁波在石化、汽车、服装产业基础上,正在大力布局工业互联网;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很强的互补。

    立足各自特色、优势,找准各自升级的赛道至关重要。

    在涌金君梳理8个万亿GDP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虽然8市的产业方向各有侧重,但“共性选择”也很突出。

    如果进行高频词统计,那就是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

    这些产业,不但长三角地区,从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看,它们都得到了不同经济体的格外偏好。

    前不久,欧盟公布了2020年全球企业研发支出2500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及服务、医疗器械制药、汽车,成为中美日欧盟等全球企业研发支出最密集的领域。

    其中,ICT产业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且在主要行业中研发支出增长最快。除此之外,全球重点投入且不断增长的领域还有汽车和医疗两大产业。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些制胜未来的领域,长三角地区确有着不俗的实力。无论是从重大科研平台、一流高校,还是雄厚的资本实力;无论是从强大的制造能力,还是庞大的市场需求。这些优势,都决定了长三角足以在这些领域去争一争、闯一闯。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集成电路包含设计、制造、封测等主要环节,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投入的复杂产业体系。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集成电路产业逐步呈现出分工合作、资金密集、合作研发等趋势。

    长三角,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区域,上海的全产业链、江苏的封测、安徽的制造、浙江的设计各有侧重,可以形成很好的产业互补,也完全具备推进集成电路区域分工协作、产业联动的有利条件。

    通过产业竞合,如何发挥出1+1+1+1>4的效应,这个命题尤为迫切。

    在未来的世界竞争格局中,长三角地区能否进一步崛起?藏在当下产业竞合的最优配置中。

    合肥和南通,两位万亿新贵

    “万亿GDP”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和城市生态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门槛呢?

    2006年,中国内地诞生了第一座万亿GDP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深圳三城,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先后迈入万亿GDP门槛。

    到了2015年,伴随杭州市GDP首次迈过了万亿门槛,内地万亿GDP城市数量首次达到了十座之多。而“万亿GDP”成为考验中国头部城市的新门槛,也差不多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新晋万亿GDP之城合肥,也是安徽全省零的突破。单从GDP来看,合肥是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从2010年的2702亿元到2020年的10045亿元,合肥GDP十年间增长了3.7倍,合肥作为安徽省城的历史并不久,底子也不厚,然而近年来合肥却厚积薄发如若一匹黑马。

    合肥用10年时间,拥有了多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承接长三角地区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到2008年引入京东方再到蔚来汽车落户合肥,合肥政府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赛道并扶持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

    而随着产业的发达,合肥的人口也在去年撞线“千万”大关,合肥已经是人口千万级的大城市了。

    在合肥破万亿之时,隔壁兄弟苏州已破2万亿。合肥需要努力的空间几乎是全方面的,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缩小和长三角城市的差距,恐怕是合肥无法回避的议题。

    继苏州、南京、无锡之后,南通终于成为江苏第四个万亿城市俱乐部成员。南通最大的特点,就是靠近上海。

    2021年南通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上海:“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从这点上来看,南通显然有了更想融入的目标——沪苏通。

    根据南通政府工作报告,到2035年,南通将“成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长三角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初步建成”。

    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范围数次扩容来看,长三角的合作格局并非一成不变。南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专家比喻:若将长江比作一条腾跃的巨龙,入海口是“龙头”,那么上海和南通将分别是上颚和下颚。只有一边发达强大,另一边滞后弱化,整体咬合力肯定不够,就难以很好发挥“龙头”高昂的带动作用。

    如今,南通提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恰与此观点不谋而合。

    一方面,新的条件让南通重构合作格局成为可能,但另一方面,与其他苏南城市类似,南通正承接上海的产业外溢。但若依赖于承接中低端产业,南通将不得不再次面对产业转型的难题。

    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重构中,不知道南通是否能发扬以张謇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打开一个新格局。

    对比这两座新兴万亿城市,可能会发现两个共同点:

    一是都是由传统工业城市转型而来,在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乃至于城市规划都会遇到新挑战。

    二是都透露出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未来的新经济中心正在向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集中。

    人均GDP2万美元,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讨论万亿俱乐部时,人均GDP,显然不能被忽略。

    涌金君梳理后,发现长三角8个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不是上海,而是无锡。无锡同时也是全国第二,第一是深圳。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有一个门槛,即人均GDP须达到2万美元。全世界第一个突破这道门槛的,是摩纳哥,时间是1973年。

    按照最新的美元汇率换算,相当于12.91万元。以此为分界线的话,除了合肥尚有一步之遥,其余7个城市均已达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水平。

    长三角还有一个没有跻身万亿俱乐部,但人均GDP也已超2万美元的城市,常州。2019年,我国的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因此,以长三角这八城的体量,可以说已经率先进入“发达模式”。

    八城人均GDP超2万美元,这对长三角意味着什么?

    这是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力所在。任何经济发达的代表都是以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等,都是国家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

    人均GDP超2万美元并非一个简单的纸面数据,其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以及产业的升级和带动能力。这些城市也势必成为都市圈的领头羊,因为它们已经形成了人财物各项生产要素的磁吸和集聚效应,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辐射带动的能力,且依然在高速发展中。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曾表示,人均GDP2万美元是一个地区或者城市发展的转折点,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将从经济发展转向人的发展。

    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后,该地区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发展将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上海就已经率先完成这种转变。

    除了产业变化,也意味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如果说以往注重的是“买产品”,那么,以后将越来越注重“买服务”。人们注重的,是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但涌金君也要提个醒,按照2万美元的标准,距离世界上的发达城市之间有多大差距呢?

    美国纽约,人均GDP约11.9万美元;日本东京,人均GDP约7.5万美元;英国伦敦,人均GDP约6.7万美元;法国巴黎,人均GDP约6.2万美元;韩国首尔,人均GDP约4.7万美元。

    长三角任重道远。( 记者 陈文文 夏丹 王玉宾 

    (编辑: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