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临沂麒雯斋书画院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鲁迅的收藏观

    2023-08-15 20:49:58

    来源:文网   作者:墨虤摘录

    阅读:35954

    [摘要] 鲁迅先生对祖国文化遗产无比热爱,同时,由于文学研究的需要,他在紧张工作和写作之余,也曾注意搜集自己喜爱的金石拓本、石刻、陶俑、古钱、铜镜、中外版画以及古本书籍等。至今保存下来的鲁迅藏金石拓本6000余张,陶俑60余件,古钱百余枚,藏书14000余册等。鲁迅的藏品与一般收藏家的藏品有所不同。一是鲁迅的藏品除友人赠

    640.jpg

    鲁迅先生对祖国文化遗产无比热爱,同时,由于文学研究的需要,他在紧张工作和写作之余,也曾注意搜集自己喜爱的金石拓本石刻陶俑古钱铜镜中外版画以及古本书籍等。至今保存下来的鲁迅藏金石拓本6000余张,陶俑60余件,古钱百余枚,藏书14000余册等。鲁迅的藏品与一般收藏家的藏品有所不同。一是鲁迅的藏品除友人赠送和协助搜集外,他自己购买的极少珍品。如他在14000余种藏书中,明版书仅有十来种;金石拓本中精品也占少数,古钱则更为一般。二是鲁迅的藏品与鲁迅文学艺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他各个时期的收藏可以追寻他的思想脉络及文学创作的倾向。鲁迅搜集文物不单纯为收藏,而主要是为了研究,为了将其推荐给社会,以促进当年在困难条件下亟待发展的文学和美术事业。如鲁迅收藏的600余幅汉画像,是当年他想尽各种办法,请人在石刻出土地拓来的。目的是为了将其编辑出版,以指导中国新兴的版画艺术。他曾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因而他极想将他十几年辛苦搜集的汉画像出版。为此他拟了编辑目录,并为汉画像写了说明,终因经济力量不足而未能如愿,直到生命的最后,仍惦念此书的编辑出版(在鲁迅逝世50周年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此书出版)。至今保存下来的,鲁迅为汉画像所写的说明,表现了他对汉画像研究的深度,并有独具特色的论述,这些论述在历代有关汉画像的著作中也是独具见地的。如鲁迅所写山东嘉祥关庙画像,此画像内容复杂,看上去使人眼花缭乱,一时头绪难理。鲁迅为此画像写了一段说明:“嘉祥关庙画像,高二尺二寸五分,广五尺七寸。右方楼阁。楼上,女子中坐,左右侍者各二;楼下,男子坐持般,一人持节在后,一人跪于前,又三人立,其二持器;左方上半,骑者一,车马一,又一人存半;下半,辎车一,女子三人坐舞,童一人。其后断阙。在山东历城金石保存所。”对照画像读了这段说明,令人顿时豁然开朗,仿佛一下就看清了画像的内涵,并感受到其中的趣味。鲁迅也曾收集不少古砖拓,1924年编辑成集,取名《俟堂专文杂集》。1915年至1919年间,鲁迅利用业余时间,对收集的两汉至隋唐的碑、墓志、造像的石刻拓本进行辑录校勘,并依据拓本上的字体工工整整地逐一录出,对碑上漫漶的字迹进行了审慎校订。鲁迅先后共校录石刻拓本800余种,录碑手稿1700余页。同时他还将所录碑文与清代金石家王昶、陆增祥等人的金石专著进行逐条校对、批注,写出了近百页的校勘记。鲁迅对其中漫漶不清、有争议的碑刻,还写出考证文章。1916年绍兴出土了吕超墓志和吴郡郑蔓镜等,鲁迅除及时收集外,并以科学的态度先后考证了吕超所处的时代、卒葬日期以及吴郡郑蔓镜的铭文、图案等,撰写了《吕超墓志铭跋》,1918年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影響。以后又写了《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说明了他对该文物考证的见解。鲁迅逝世以后,在他收藏的金石拓本中,还发现数篇他随手写的考证文章,如《会稽禹庙窆石考》《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徐法智墓志考》《郑季宣残碑考》《□肱墓志考》等。1981年在鲁迅逝世45周年时才收入新版的《鲁迅全集》中。


    鲁迅搜集陶俑,一方面是作为艺术品收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研究古代的风俗与服饰。鲁迅在致友人信中曾多次说过,要了解“古衣冠”可“选六朝及唐之土俑,托善画者用线条描下”。我们在鲁迅留下的手迹中发现两页鲁迅手绘的陶俑像。人们都知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却不知他在素描上还是很有功底的。每个素描像旁均有鲁迅写的说明,文笔诙谐,耐人寻味。原来这是1913年2月2日鲁迅从北京琉璃厂买到河南洛阳北郊唐墓中出土的五件随葬物。当日日记上记有:“购北邙所出明器五具,银六元,凡人一、豕一、羊一、鹜又独角人面兽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随即就为它们一一画了像。在“独角人面兽身”,即鲁迅所说的“辟邪”亦称镇墓兽素描像的上方,鲁迅批有:“此公样子讨厌不必示别人也。”在图的下方有一段说明文字:“莫名其妙之物一,亦土制,曾擦过红色,今已剥落。独角有翼,高约一尺,疑所以辟邪者,如现在之泰山石敢当及瓦将军也。与此相类者尚甚多,有首如龙者,有羊身一角(无须)者,均不知何用。此须翘起,如洋鬼子,亦奇。今与我对面而坐于桌上矣。”从这些诙谐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语中,使我们不难感受到鲁迅对此物的喜爱之情。其中特别指明,它的胡须“翘起,如洋鬼子”。因我国古代男士多留“八”字胡,因而此翘起的胡须,确是“亦奇”。但鲁迅这种说法也是用事实纠正一些人的错误看法。他在1934年4月9日致姚克的信中说:“当我年青时,大家以胡须上翘者为洋气,下垂者为国粹,而不知这正是蒙古式。汉唐画像,须皆上翘。”也可能鲁迅是从这里留心发现胡须的奥秘吧!鲁迅为唐代女俑绘像并说明是这样写的:“偶人像一,圆领,披风而小袖,其裙之襞积系红色颜料所绘,尚可辨,高约八寸。其眉目经我描而略增美。”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鲁迅先生的绘画技艺和他自己对所绘人俑图的得意心情,同时从说明中还可看到鲁迅对人物服饰、仪表的观察与研究;鲁迅在为另一个所绘的陶猪写的说明是:“猪猡一,亦土制,外搽青色,长二寸。叫三声而有威仪。妙极,妙极。”这最后两句是颇有风趣的。但如果仔细端详这图中猪的嘴和耳朵,你会感到它确实在叫,而且叫得那样用劲,那样严肃认真,令人生畏。从另一方面看鲁迅这些妙趣横生的语句,也是对他所作素描的自我赞赏。总之,鲁迅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既注意了它的艺术性和文物特色,在说明上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确实是“妙极”!

    鲁迅为我们保存了一批宝贵的文物,更为我们留下了一批极为珍贵的文学艺术遗产。鲁迅曾经说过:“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采编|墨虤    编辑|墨霖


    更多资讯:

    www.wenwang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