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临沂麒雯斋书画院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三槐堂王氏优良的家风传承

    2022-02-05 21:14:13

    来源:墨虤   作者:墨虤

    阅读:59135

    [摘要] 三槐堂王氏优良的家风传承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也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在众多王姓分支中,三槐王氏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三槐王氏始祖王佑,为避讳明孝宗朱佑樘,后世改名王祜。字景叔,祖父王言,仕唐官黎阳令。父王彻,后唐举进士,官至左拾遗。王佑为王彻长子,显于五代十国汉、周之际,进入北宋

    三槐堂王氏优良的家风传承


    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也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在众多王姓分支中,三槐王氏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三槐王氏始祖王佑,为避讳明孝宗朱佑樘,后世改名王祜。字景叔,祖父王言,仕唐官黎阳令。父王彻,后唐举进士,官至左拾遗。王佑为王彻长子,显于五代十国汉、周之际,进入北宋以后,历事太祖、太宗两朝,曾任兵部侍郎,封晋国公。先后配任氏、边氏,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


    王佑曾“手植三槐”于庭院,并预言其后世子孙必有致“三公”者。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次子王旦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拜相,位列“三公”。其后人也代代居显官,世世有名人,人才辈出,显扬于世,历北宋、南宋而经久不衰。由此看来,三槐,是代代兴旺,世世显达的吉祥预示和期盼,因而王氏家族就以“三槐堂”为其堂号,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像王佑那样,世代门庭显赫,人才辈出,永久地成为名门望族。


    事实也正是如此,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上至王佑的祖父,下至王旦的后人,上下几代,都是绵延不息,人才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等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位于山东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名为“群贤堡”。


    王旦的后世子孙之所以能够枝繁叶茂、代出英才,并非偶然,这与其良好的家风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大宋王朝的宰相,王旦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虽然身居相位,但他从不推荐自己的亲属担任朝中要职,即便皇帝加封其亲属重要官职,他也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拦。他一生为官清廉,居住简陋,身为宰相却从不大摆宴席为自己庆寿。而且终生只娶赵氏一妻,从未纳妾。这在封建社会纳妾狎妓成风的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


    王旦为相时,家里的衣服被褥、家具炊器,都朴实无华。不仅自己简朴,他还谆谆善诱,教导子弟勤俭持家,不尚奢华。有一次,有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他的弟弟王旭觉得玉带很好看,就想购买一条。他就拿着玉带去请王旦过目。王旦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系在腰间,然后问他:“你认为好看吗?”王旭说:“玉带系在自己腰上,我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呢?”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身负重物,却要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伤财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退还给商人。


    还有一次,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修建新宅。王旦都以先辈旧居不忍拆除为由,多次推辞。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置田宅,留些家产给子孙呢?他回答道:儿孙应当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如果父母多置田宅财产留给他们,弄不好会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甚至会使他们因为家产而造成不义之争。


    王旦在留给家人的遗嘱中告诫子弟:王家素有清名,今后要保持这种廉洁勤俭的门风,任何时候都不能奢侈腐化。死后不厚葬,棺木中不装金银珠宝。即便宋真宗赏赐的白银5000两,王旦也坚持不受并派人送回宫中。真宗强令抬回王旦府,谁知刚到王府门口,王旦便咽了最后一口气。


    王旦去世后,宋真宗临丧恸哭,且废朝一日,举国致哀,并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为表彰王旦的卓著功勋,宋真宗又对其子、弟、侄、外孙、门客、侍从等,均授以官职,多达十数人。宋仁宗乾兴初(1022年),赵祯下诏让王旦配享宋真宗庙廷。三槐王氏王旦之福荫,至此进入最显赫辉煌的鼎盛时期。


    王旦死后,其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其葬仪从简之遗嘱,甚至连墓碑也没有立。38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御笔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个篆书大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三槐堂不仅成了王佑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王旦一生为官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王朝,皇帝更换宰相是常有的事。而王旦却能辅佐宋真宗达18年之久,并且常被宋真宗称为“致太平者”,着实有他一套独特的为官之道。王旦以后,王家群贤辈出,仅在《宋史》中记载的就达11人之多,这说明王旦严谨务实、勤俭清廉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孙。


    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为官做人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他的三个儿子也都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为官处世颇有乃父遗风。


    1073年,王旦三子王素病逝,辽兵屡犯宋都,京城一带战事不断,加之黄河泛滥,祖坟面临被毁厄运。王素之子王巩在葬父的同时,也将祖父王旦的遗骨迁至故里莘县群贤堡村重新安葬,石碑、翁仲、石兽、墓表的设置皆与开封之墓相同。王巩还在群贤堡村建起宗祠三槐堂,供奉列祖列宗牌位。


    元丰二年(1079),苏轼上任湖州。正好王巩家中重修莘县故居“三槐堂”,为了传扬祖先的嘉行懿德,传承家学渊源,勉励王氏后人,王巩就请苏轼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苏轼义不容辞,援笔立就,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三槐堂铭》。后来,这篇美文不仅入选了《古文观止》,比喻朝廷三公的“三槐”竟然还成了王姓氏族的代称。三槐王氏的名声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苏轼在这篇不到700字的文章里,以一句“天可必乎”的天问开头,斩钉截铁地抛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接着记叙了王巩的曾祖父王佑手植三槐的传奇,王巩的父亲王素“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的事迹,说明仁爱厚施、积善成德,才使王氏一族得到了子孙多贤,福祚绵延不绝的福报,也使三槐堂名扬天下。最后,他由衷地赞美道:“美哉盛矣,郁郁三槐,惟德之符。”事实上,良好的家规、家教、家训、家风,也正是三槐王氏家族兴旺发达、传承千年的根本。


    今天,在山东莘县城区东北角的群贤堡村东北方向,有一坐约有2米多高的土丘格外显眼,前面的红砖小屋内立着一块墓碑。黑色的墓碑正面清晰地写着“宋相王文正公旦子明墓”10个阴文字。这里就是北宋一代名相王旦的墓地。北面不远处还有其父---三槐王氏始祖王佑及王旦的哥哥王懿之墓。正是这座墓地,让五湖四海的三槐王氏后裔魂牵梦绕,不断来此朝拜祭祖,谨领祖训,感受祖德,传承良好家风,教育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