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临沂麒雯斋书画院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十四五”,科技创新这样干

    2021-03-05 09:34:35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阅读:8565

    [摘要] 嘉宾:高鸿钧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刘诗瑶 人民日报记者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网强国论坛部、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联合推出的新媒体访谈节目——《人民e财经》。本期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十四五”,科技创新这样干。在两会召开

    嘉宾:高鸿钧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刘诗瑶 人民日报记者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网强国论坛部、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联合推出的新媒体访谈节目——《人民e财经》。本期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十四五”,科技创新这样干。在两会召开之际,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嘉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也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党中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什么科技创新现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该怎么理解“核心”和“支撑”的含义?

      高鸿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了各项重大任务的首位,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世情国情的准确把握。

      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来系统理解,为什么要不断地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

      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支撑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的驱动力持续减弱,只有不断地强化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发展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外部来看,科技创新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依靠科技的自立自强来保障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主持人:潘老师,“十三五”时期我们国家的科技成就有哪些?总结过去的成绩,能够为“十四五”发展提供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潘教峰:“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科技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加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

      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科技创新持续地向高质量发展赋能,像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有效支撑了新旧动能之间的转换。例如,我国5G技术的核心专利世界第一,在全球也率先实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科技的发展更加有效满足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我们“卡脖子”技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核心部件是百分之百的国产化。

      在满足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癌症治疗、免疫疗法、白血病、耐药菌的防治等重要领域有很大的进展。比如说,像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都有很大的突破。特别是这一次抗击疫情大考,我们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显示出科技强大的支撑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发优势,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逐步地建立更加符合我们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国家创新体系。

      主持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是今年要抓的一项重点任务。中科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去肩负起国家队的使命?

      高鸿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科技事业发展和国家发展全局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理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等战略规划,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二是要强化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部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要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三是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并充分发挥好现有的居国家战略地位的研究院所或者高校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类科研力量高效协同作战,并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形成体系。

      四是要布局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的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合肥的科学中心。

      同时,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树立良好的作风学风,弘扬老科学家精神,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中国科学院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院以来,它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科学院依然产出一批重大的创新成果。我院有关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检测出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也首次分离出病毒的毒株,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基础前沿领域,我院科学家攻克了国际几何分析领域20余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这个被誉为几何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有关文章长达120页,历时六年,也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的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的坚韧。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学院全体工作人员时刻牢记我们是国家科技战略力量,我们是科技领域的“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我们的发展规划、科技布局、改革举措、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都将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发挥建制化优势,体现历史担当和时代担当。希望通过五年的努力,能解决一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成果。

      主持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怎么样让企业真正地发挥它的主体作用,在接下来的五年当中,您认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够提升企业的基础创新能力?

      潘教峰: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新的历史性进步。比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已经连续多年超过70%,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同时,我们看到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的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十四五”时期,我想应该围绕三个导向:

      一是围绕联合攻关的效率导向,支持中央企业和民营高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若干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从而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更好地协同,引导联合体内部探索科学可行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二是围绕融合创新的需求导向,统筹推动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建立“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产业培育”的螺旋式技术迭代机制,不断地消除科技创新存在的孤岛现象,推动我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是围绕融通创新的协同导向,推动大企业积极地开放创新资源,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业务的协作,资源共享以及系统集成等。

      主持人:现在,我国对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了近一倍,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首次超过了6%。“十四五”时期怎么样更好地加强和扶持基础研究的发展?

      高鸿钧: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源头,它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高楼万丈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地基或者基础,什么样的房子都建不起来,更不用说高楼大厦。没有雄厚、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就不会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技术产生。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地强基固本,这个“基”就是基础,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中国科学院始终把基础科学研究作为立院之本。“十四五”时期,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知识基础和解决方案,也要努力提出新理论,开辟新方向,创建新学派,为世界科技和技术知识体系构建、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将统筹全院基础研究的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和产出的全面跃升,能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主持人: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这几年,我们关于人才也有很多的扶持政策,比如揭榜挂帅,还有提高间接经费比例。“十四五”期间,怎么样更好地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活力?

      潘教峰:“十四五”时期,随着我们科技创新任务更加繁重,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上还是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一要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对人才要求不一样。我们应该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健全完善人才的分类评价、分类选拔、分类激励,以及分类保障的机制,从而充分地激发这些不同人才的创造价值。

      二是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按照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实施更加精准的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立横向整合、纵向配合的梯形人才队伍结构。

      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的配套保障政策。一方面,给予科研人员收入和时间的保障,不要让科学家花大量的时间做繁文缛节的事情。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中青年人才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让他们对未来科研活动有预期,并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主持人:在“十四五”时期,怎么样去更好地完善国家的科技体制机制?

      高鸿钧:近年来,党中央系统部署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障碍,需要进一步地改革。

      一是要加强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研判,要聚焦重大科学和技术上的创新目标,统筹布局国家“十四五”科技战略重点和重大任务。同时,还要建立动态的调整以及及时响应的机制。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积极探索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也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不同环节协同配合,灵活地组织,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单元与企业间要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攻关这样一个科技创新模式。

      二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的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体系,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研究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更好地贯通从基础研究到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符合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机构评估、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的新机制和新标准。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才能使我们的科研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是要加快人才创新高地建设。不管是什么类型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人是第一位的。既要充分引进人才,培养好、用好国内的人才,还要放手使用青年人才,建立一支国家战略力量的优秀科学家后备队伍。同时,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优势领域打造长板,推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对外开放。

    (编辑: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