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临沂麒雯斋书画院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 151 2468

    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脉动

    2021-02-22 11:25:18

    来源:文网

    阅读:5545

    [摘要] ——云冈石窟坚持保护为主兼顾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的破题之路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有一位高僧昙曜,在当时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郊开凿了一座石窟,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是世

    ——云冈石窟坚持保护为主兼顾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的破题之路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有一位高僧昙曜,在当时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郊开凿了一座石窟,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冈石窟从北魏建造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饱经沧桑,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遭到了巨大损毁,这一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到改善。国家从加固、风化、水害、环境等多方面对石窟进行了修缮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如何在新时代书写保护与传承、开发利用历史印记,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彰显时代的脉动,云冈石窟在国家和省、市的全力支持下,开启了坚持保护为主兼顾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的破题之路。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强基础研究

    春节期间,大同的室外温度下降至零下20摄氏度,云冈石窟的游客依旧热情高涨。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时不时会进入各个洞窟,认真地记录着洞窟内的温度和湿度。窟内的玻璃隔离板干净透亮,不管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都会轻声慢步。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告诉记者,多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在做好日常养护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特别是近几年先后完成了五华洞窟檐建设、岩体加固、彩塑壁画修复等保护工程。

    张焯说,2020年云冈石窟共上报文物保护项目16个,其中《吴官屯石窟抢险加固工程》《云冈石窟第3窟抢险加固工程二期》已完成立项申报工作;《云冈石窟第5窟及罗汉堂周边洞窟抢险加固及防排水工程勘察设计方案》《云冈石窟第3窟抢险加固工程二期设计方案》《1-3窟崖壁危岩体及崖顶防排水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等项目完成上报工作。

    “目前,作为山西省石质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力量,云冈研究院在做好云冈石窟及其附属文物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观音堂等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基础上,还承担山西省境内其他石窟寺的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张焯说,为了做好省内石窟寺的保护工作,云冈研究院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山西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保存现状及病害调查项目”的预研究工作,编制了调查软件,开展试点调查22处,完成了调查报告,编制了项目立项计划书,为今后科学保护山西境内石窟寺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为全面建设国家级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云冈石窟研究院投资建成了文物保护实验大楼,针对石质文物保护、馆藏文物修复、彩塑壁画修复、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工作设置了专用实验室,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石窟寺灾害评估及应急系统研究;与上海大学合作开展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石窟寺风险评估系统研究;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非晶质硅酸盐灌浆修复材料合作研究;与河南考古研究院合作开展丙烯酸钙加固材料研究;与浙江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开展石窟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相关研究推广工作。

    记者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以来,国家文物局、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云冈学的创建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云冈学创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据张焯介绍,云冈学自20世纪初日本学者发端,到中国学者深化,基础研究逐渐完备。2019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出版的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是云冈学正式确立的标志。目前,山西大学、大同大学已专门设立云冈学研究院,并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等机构进一步合作,开展北魏民族学、云冈图像学等领域的研究。

    创新理念推进云冈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山西省重要文化名片,大同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一瑰宝,是保护管理机构必须解答的课题。为解决人流集中可能对石窟造成的不利影响,云冈石窟研究院先后建成了云冈博物馆、石兵美术馆、云冈美术馆、云冈院史馆、云冈皮影馆、东山艺术区、影视馆、陈云岗雕塑馆、云冈书屋等文化场馆,这些场馆的建成不仅进一步挖掘出云冈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内容,更重要的是有效缓解了洞窟参观压力,做到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和谐共生。

    走进云冈博物馆,进入一条石窟文化长廊,这里包含北朝经典墓葬壁画、数字动画放映厅等多元化石窟文化展示板块,更设有大型文物修复模拟空间,观众不仅可以全方位了解石窟文化,还能近距离探秘文物修复现场。

    一眼千年,光阴似箭。参观的游客表示,对历史文物而言,再多溢美之词都显得苍白。这里的讲解员会告诉游客,文物并不是冷冰冰的摆件,它们有传奇的前世今生,它们是生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每一个人都是文物的守护者,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着的传承。

    张焯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推进云冈文化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云冈研究院将积极构建以云冈石窟为依托,云冈峪沿线35处文化遗存为延伸的云冈历史文化艺术长廊,实现云冈文化与长城文化、丝路文化、万里茶路文化的有效衔接,深入挖掘云冈石窟及其关联的历史遗存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努力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唱响文化自信的主旋律,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实现云冈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把云冈石窟建设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文化遗产利用的示范园区、国际云冈学的高地、国际有影响力的云冈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让云冈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云冈。

    1月11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大同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大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聚力建设文化强市,熔铸转型发展软实力的表述,突出“保护、研究、弘扬”,深挖云冈文化深厚内涵,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抓好传统文化传承,成为全体参会人员和广大群众热议的话题。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云冈石窟仍接待游客146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898万元。

    记者注意到,2020年4月24日,全新改版的全景漫游云冈石窟景区正式上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线上游览的需求。与前一版本相比,石窟区新增20窟前空中雪景、第2窟、碧霞洞等内容,上线大小窟龛20处,景区景观6处。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够跨时空跨地域感受到云冈石窟的每一个景点、每一尊雕像。

    数字化工程延续文明星火彰显时代脉动

    高肉髻,面相方圆,双耳垂肩,广额丰颐,高鼻深目,面容饱满圆润……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是游客必到的打卡点,主佛高13.7米,人站在下面只能欣赏到大概轮廓,很多细节无法看清楚。而如今,在云冈石窟博物馆内却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原比例复制的佛头,让人不得不感慨3D技术的神奇。

    复制的佛头高5米,宽3.7米,共有82块模型体。通过3D打印机与高精度文物三维数据,完美还原文物本体细节,相对传统的雕刻、雕塑技艺更加准确地体现了文物本体的结构特征,从文物本体上做到了文物原貌还原,又因为可拆装、可移动,实现了可到全国各地展示。面对这流传千年的美景,让文物活起来,该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开发?云冈石窟探索出了一条数字化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之路。从2003年起,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开始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

    十几年的摸索,他们在石窟数字化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中取得了重大成果: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的“数字档案”。“这和景区看到的简直一模一样,太神奇了!快,帮我跟佛像合个影。”游人不禁感叹。云冈研究院还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复制石窟原型。打印出的第13窟七立佛造像在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赢得满堂喝彩。50余天时间,十多台3D打印机,让参观者不仅能看到完整的石窟形制、精美逼真的造像,甚至连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

    在高清三维数据的支持下,云冈石窟研究院还打造了一套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石窟体验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支持最多15人,同步在云冈石窟第18窟的虚拟场景中进行漫游,游客还可乘坐虚拟的莲花升至空中,欣赏石窟高处的艺术细节。

    2020年12月25日,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省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办的“大美之颂·云冈石窟的千年记忆与对话”展览于上海宝龙美术馆盛大开幕。120件云冈文物与世界首个3D打印的可移动石窟、云冈第12窟“音乐窟”惊艳亮相,与1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开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对话。这是继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之后,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览现场的复原石窟高8.5米、宽12.2米、入深14.5米,创新性地使用了“积木式”的新技术和制作方法,由110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6层组装而成,实现了8个集装箱快速运输,仅用6天时间就可安装完成。

    对此,张焯表示,这是一种历史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云冈石窟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如今我们通过数字技术把它与今天的艺术品放在一起,虽然表面上是传统与现代,实际上是不同时代对先进观念的不同展示,可以丰富我们的眼界和认知。而在策展人王纯杰看来,云冈石窟艺术融汇了古代南亚、西亚和欧洲文化,就是中西文化交融、对话后的成果,“不同艺术形态放在一起后,产生新的创新,会给予人们新的启发。”

    2月19日,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云冈石窟踏上保护为主兼顾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新征程。

    山西日报记者赵志成

    原标题:《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脉动》

    (编辑:冠良)